為什麼在擁擠的捷運車廂裡,我們與陌生人近距離面對面站立的情境並不特別排斥,但在擁擠的電梯裡,我們則會不習慣自己或他人這樣做,而是盡可能面朝電梯門口呢?
你可能會說「這是常理呀!本來就是這樣的」--常理似乎是不言而喻,很自然就會讓我們依循的潛規則,生活裡這樣的常理還有相當多,甚至一下子要我們說出究竟有哪些也未必說得出來,但是當情境出現時我們又很自然會不假思索地依常理行事。
《超越直覺》的作者鄧肯華茲原本大學主修物理,有工程學博士學位,之後「轉行」研究社會學,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結合了理科人的科學訓練以及社會學家對人類行為的好奇,嘗試解開「究竟人類是怎麼決定自己行為的?」這大哉問。
《超越直覺》先引用一個1970年由社會學家史坦利米爾格姆拉帶領一群學生在紐約地鐵進行的實驗:要求看起來很健康、體格健壯的學生隨機找車上有座位的乘客,要對方讓座。
實驗結果發現如下:
1. 雖然有超過一半的乘客會讓座,但是表現出的反應都很驚訝、錯愕、帶著怒意,旁觀者也不免說些風涼話,顯然都對此行為不以為然。
2. 進行實驗的學生對於「提出要別人讓座」這件事內心也相當抗拒,甚至要努力鼓起勇氣才開得了口。米爾格姆拉教授本來對學生這樣的反應覺得小題大作,但當他自己也去要求人讓座時,很明顯他自己也感受到強烈的難堪。
顯然對於「讓座」這件事來說,乘客們不約而同、不言自明的依循著某種常理。這些每天影響我們行為,讓我們不假思索做出反應的「常理」,有兩項特徵:
1. 常理通常以「實用性」為主,像是搭捷運的讓座與否、上班時該如何穿著、在他人面前要如何做出合宜的言行等等,但是我們通常不會太在意這項常理的來龍去脈、為什麼要這樣,而是很自然的就「依照世界該有的樣子」去做
2. 常理也相當有彈性與情境性,像是面對看起來不同狀態的人(健康、衰弱)要求我讓座,或是在上司面前、朋友面前、家人面前的言行舉止,我們也很自然會有差異。所以常理也並不是一個單一、普遍的通則就可以解決的。需要大量的規則才可以處理一個單一的問題。作者這麼比喻「假如你要設計讓一個機器人會「如正常人一般順利的搭捷運」,在搭乘過程中的行為模式、禮節、狀態因應,大概都不會是簡單的程式可以解決的,但每天搭乘捷運的你我,卻很自然、毫無困難地能夠因應。
但也因如此,也不免會有「對一個人來說不言自明的事,對另一個人來說卻認為蠢到不行」的情況。以及今天你認為這樣是對的,但過往你卻完全不認同的情況也所在多有(舉例:美國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從1996年的25%,到近年已經成長到45%),那麼,對我們來說幾乎是不假思索就根據自認的常理去解讀以及要求其他人的行為,是否也不像我們心裡所認定的那麼理所當然呢?
#老查隨意讀
#超越直覺